“变体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专刊”征稿启事
当前,航空航天领域对飞行器的飞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一代飞行器能在宽速域飞行环境下执行多种任务,并始终保持良好的飞行性能。构型可变的变体飞行器研究随着航空航天需求而蓬勃发展起来。从历史上看,变体的解决方案总是导致成本、复杂性或重量方面的负担,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都被系统的优势所克服。目前高效和“绿色”飞机的趋势不能接受这种妥协,要求创新的变体设计能够带来更优的飞行性能提升。智能材料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克服现有变体设计方案的局限性,并增强其优势。同时,变形机构的参变/时变结构动力学、气动弹性特性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其内在机理问题受到学术界和工程领域的广泛关注。为了及时总结变体飞行器设计与结构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特组织“变体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专刊”,旨在征集和报道相关研究中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
征稿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主题:
1. 变体飞行器的新概念新方案
2. 变体机构动力学分析与控制
3. 变体机构动力学试验技术
4. 参变/时变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5. 高效数值算法
6. 变体结构的跨介质动力学建模理论与方法
论文形式: 研究论文与综述论文
进度安排:自本启事发布之日起接受投稿,2023年09月30日截止,预计2024年1月出版。
投稿方式:请将稿件发送至黄锐教授邮箱:ruihwang@nuaa.edu.cn。邮件主题:《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变体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专刊专刊投稿。经客座主编审稿录用后,请作者登录学报主页(lxykzxb.cnjournals.net)进行在线投入。请在稿件标题后注明“变体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专刊”,以及“专家推荐稿”。稿件将由两位同行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论文格式请参考《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投稿模板。
客座主编
黄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73首席科学家,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高级会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英才”计划。主要从事变体飞机、飞翼布局飞机等先进飞行器的气动弹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数据驱动非定常气动力建模、飞行器主动气动弹性机翼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在AIAA汇刊、Journal of Fluids and Structure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7篇AIAA Journal (航空航天旗舰期刊,均为第一作者),出版专著一部。开拓了非线性气动伺服弹性力学领域,被国际著名学者评价为在“几乎未被探索的应用领域”中做出了“极个别引人关注的贡献”。目前担任SCI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期刊责任编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副编辑 (Associate Editor),《力学进展》、《振动工程学报》、《力学学报》和《动力学与控制》等四种期刊的青年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模态分析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波动力学专业组成员。2022年获中国航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刘立武,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博导,航天学院航天科学与力学系副主任,国际应用力学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智能软材料力学、结构及其航天领域应用研究,在《Adv. Funct. Mater.》、《Research》、《Mech. Mater.》等杂志发表SCI文章1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50余项,撰写中英文书籍共10个章节,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担任中国力学学会软物质力学工作组秘书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第一届智能复合材料委员会委员,担任Young Scientists Editorial 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实验力学》编委、《空间电子技术》编委、《力学进展》青年编委、《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和《固体火箭技术》青年编委。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人才(2019)、黑龙江省优青(2019)和哈工大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2021)。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第5)和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4)。
戴玉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针对我国新一代空天装备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飞行器设计及气动弹性设计的关键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科学研究。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学会奖励4项。在《AIAA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Physics of Fluids》等航空航天和力学重要期刊中发表SCI论文20余篇。